时间:2022-09-18 06:39 | 栏目:信息 | 点击:次
谢邀。
不知道此处说的“放过”,是指什么意思?
↑朱棣虽然冷酷,但政治头脑堪称一流↑
如果说饶了性命,没有杀头,算是放过,那么朱棣确实放过了朱允炆的弟弟和儿子,但从更广阔意义上来说,朱棣何曾饶过朱允炆的亲族尤其嫡亲啊。
建文帝朱允炆一共有四个兄弟,两个儿子,我们来看看他们的命运。
长兄朱雄英,是朱标的长子,朱元璋的长孙,地位之隆,可想而知,可惜他没有这个福气,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去世,年仅9岁。
↑朱允炆这辈子算得上传奇的不幸↑
于是朱允炆作为次子,被朱元璋当作了长子长孙,特别是在朱标去世之后,朱元璋按照接班人的身份来培养和扶植朱允炆。
朱允熥,洪武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378年出生,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被封为吴王,封国杭州,但没有就藩。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攻入金陵,朱允熥被贬为广泽王,迁居漳州。同年九月,朱棣又把朱允熥和弟弟朱允熞召回南京,找了个理由,说什么不能匡正其兄惠帝及心怀怨怼,废为庶人。
这道诏书是这么写的:
“不意允熥允熞弗知省躬,自生疑怼。朕以长兄至情,不忍谴责,免为庶人,以保全之。朕痛切于心,长存念虑。长兄未有承嗣,其第四子允熙生有四年矣,兹特封瓯宁王,世守懿文太子之嗣。呜呼!协和之道,睦族为先。惇叙之仁,继祖为大。用展同气之情,庶续亲亲之义。”
朱棣这套虚伪说辞,说穿了就是一句话:不把你们两个废为庶人,并且囚禁在凤阳,老子睡不着安稳觉啊。
因为朱棣得位不正,政治上存在天然缺陷,作为正统的朱允炆及其嫡系后人,是朱棣政治上最大的隐忧,万一被一些潜在的政治力量利用摆布,朱棣的统治就会受到动摇。
朱棣虽然没有采取斩草除根的方式,联想一下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篡位时,可是把李建成李元吉的儿子们都杀光了的,而朱棣有所不同,他造反起兵打的名号不允许他这么做。他的名义是“清君侧”,还是要打着朱元璋后人遭到奸臣陷害的旗号,所以他不能,也不敢擅自诛杀朱允炆。
↑朱文圭这一生也是不幸,虽然活到天年,却一辈子是一只笼中鸟↑
那朱棣用什么方法呢?他试图尽力削弱朱允炆嫡亲和后人的政治能量,朱允炆的两个弟弟被贬为庶人,放到凤阳看守祖坟,朱允炆的长子朱文奎和朱允炆同时神秘消失,剩下一个当时只有两岁的朱文圭,更是被长期囚禁在凤阳广安宫,五十年没有走出宫门一步,连猪马都不认识。
等到朱允炆两个弟弟去世,朱文圭去世,他们的后人早就没有政治号召力可言,人人都想效忠朱棣皇族,谁还会去捧朱允炆这一脉系的臭脚?
于是,自然死亡终于带走了朱允炆后人中最有能力产生反叛的力量,其余后人已经乖顺成绵羊。这样的套路在历史上屡见不鲜,说什么君子报仇,十年不晚,都是骗人的。
晚个十年可能还有动力报仇,一旦过了一代两代人,早就忘了祖辈恩仇,就算矢志不忘,对不起,时代车轮也轰隆碾过,再没有一丝可能“报仇雪恨”。
↑朱棣这一生和僧人纠缠不清↑
所以朱棣采用的是慢火小炖的方法,不滥杀朱允炆亲人和后人,只要拖着,把他们严密控制住就好了。就算如此,朱允炆的两位弟弟仍是暴亡而死,背后是不是朱棣下的黑手,再也无法证明。
有意思的是,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有僧人从云南走到广西,到处宣称自己是建文帝,随后遭到逮捕讯问,原来是均州人杨行翔,随后这人下狱而死,同行的十二个僧人跟着倒霉,被充军辽东。
从此之后,关于建文帝或为僧人的传说不绝于江湖。
可见,建文帝这个阴影何其具有影响力,朱棣心忧忡忡,断非胡思乱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