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 > 文章正文

荀子对韩非和李斯评价(荀子身为儒家代表人物,为何培养出韩非子和李斯两位法家弟子)

时间:2022-09-18 13:32 | 栏目:信息 | 点击:

荀子是儒家集大成者,但这并不代表荀子思想中不可以有法家的影子,继而被韩非子和李斯发扬光大。


儒家重视通过礼乐教化使人自觉遵守道德,法家注重严酷刑法使人不得不遵从秩序规范。


说荀子是不折不扣的儒家思想代表,是因为他主张通过个人努力提高道德修养成为圣贤,即“涂之人可以为禹”,普通人只要不松懈伦理道德实践,就都有机会成为圣人。所以荀子的根本价值取向跟儒家一致,都致力于试图通过教化使人们向善。

不过荀子主张通过道德实践成圣成贤,并不意味着他趋向这一价值目标时放弃了其他方式。政治上,他主张"儒法并用"。一方面仍很重视“王道”,提倡“礼义”;同时主张“法后王”,同意武力兼并天下,依法治理国家。荀子非常强调法的重要性。他说:“隆礼重法则国有常。”“道之与法也者,国家之本作也。”这些思想后来就被法家所汲取及发扬光大。


荀子之所以在强调儒家礼义时,还强调法家用外在强制力治理国家,是其“性恶论”的人性论基础在起作用。荀子和孟子的“性善论”相对立,主张“性恶论”。他说:人性就是“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里好愉逸”。认为人都有“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的本性。故有“欲”必争夺,造成天下大乱,所以他认为人性是“恶”的。正因为人性与礼义相反,因此除了用教化的方式去感化人的内在德行,还需要用武力、强权等外在力量去约束人的言行,使之安分守己。

此外,荀子在社会历史观方面,发展了前期法家主张变革的思想,认为社会是不断前进的,是一代胜过一代,他高度赞扬推行法治的秦国:“威,强乎汤武;广,大乎舜禹。”远远超过历代“先王”。因此,他提出“法后王”的进步历史观。这与儒家“法古”的社会历史观也截然不同。


所以说,荀子虽然在根本的价值取向上属于儒家,但一些具体方法论上有法家思想的影子,所以他的弟子将他思想中法家部分继承抽取出来,自成一派也在情理之中。


作者:高远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