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 > 文章正文

国伟化是什么意思(如何促进汉语国际化)

时间:2022-09-19 15:37 | 栏目:信息 | 点击:

目前汉语国际化遭遇到了一个瓶颈,那就是中国实力强了,西方国家却在围堵中国,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关闭中国孔子学院,一个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语言的机构被扣上了意识形态后,汉语通过孔子学院走向国际舞台的道路被“污名化”,汉语国际化需要开动脑筋,另辟蹊径,在传播途经和方式上多动脑筋。


先看一下汉语国际化传统方式的弊端,孔子学院教授的中国传统文化,比如儒家的论语,道家的道德经,汉字本来在语言中算是比较难度的语言,传统文化更加增加了外国人学习和运用汉语的难度。还有,孔子学院和一些文化机构只偏重于中国传统舞蹈和书法,与现代文化有脱节之处,而我们改进的空间却很小,还有就是中国武术,动不动就是集体太极拳和少林拳的表演,代表中国文化和语言的这些载体却很难在外国民众中普及,这就是为什么印度的瑜伽比武术传播的速度要快。


那么,我们推动汉语国际化现在能做点啥呢?如何与过去不同,让外国人更能理解一些,更愿意学习一些呢?如何避开孔子学院那种“吃力不讨好”的困境呢?如何淡化国家色彩,而是要中国民众不自觉的传播和外国人不自觉的接受呢?


一是中国可以支持年轻人去第一线援助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而不是花了很多经费在孔子学院上,而且孔子学院甚至成了个别高校的领导以出国考察为名实为旅游的“自留地”,应该减少开支而不是增加开支,把建设孔子学院的国家经费用于支持青年大学生援外,既能减轻国内部分就业压力,还能通过援外方式,鼓励中国青年人在海外留下来,这比通过官方机构传播中国文化和语言要好的多。


二是中国在海外投资和创办企业,他们本来在国外都有为当地服务的责任,他们也有专门的用于当地发展资金,这笔钱可以使用中文进行技能培训、使用中文掌握机械操作,这也要求中国出口的机械至少是中外文对照,甚至只有中文,鼓励所在国家的工人和工程师掌握中文。


以上两点想法在功能上都是比较好操作的,但主要还是思想解放,要敢于打破孔子学院模式,汉语国际化在方式上要多元化,而不是单一化。越是外部形势压力大,越是要寻找适合形势的方式和方法。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