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 > 文章正文

世外桃源的主人公是谁(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真的存在吗)

时间:2022-09-20 09:20 | 栏目:信息 | 点击:

我更倾向于桃源是陶渊明虚构的。但陶渊明写作时使用了很多艺术技巧,使这个桃源看上去更像现实。

一、陶渊明的零视角:无所不知

写武陵人违背桃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诣太守,说如此",这里陶渊明是在批判某些不守信用之人,郡守的找寻,刘子骥的加入,增添了故事情节的生动性和传奇性,这些是这棵树生长出来的繁枝茂叶,增添了情节的生动性和意蕴的丰富性。同时,陶渊明生逢东晋乱世,身遭鼎革之祸,诗人偏偏写出一个特立的和平宁静的世界,这显然是对现实冷眼旁观后的反动,可谓"平淡中见警策"。

总之,陶渊明以全知全能的视角来写这个故事,不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朴素中见绮丽,平淡中见警策,把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人,真有其事,使得故事充满无穷的传奇色彩。

二、武陵人内视角:朴素中见绮丽

武陵人是整篇故事最主要的主人公,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武陵人的视角,像小说一样描述了其溪行捕鱼、误入桃源仙境、最后重寻迷路三段故事,于朴素的语言之中见出桃花源的绮丽。

从武陵人视角来看,桃花源充满着美丽景色,也充满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第一段写武陵人溪行捕鱼;看见了"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源,以"忘"、"忽逢"、"甚异"、"欲穷"四个相承续的词语生动揭示出武陵渔人意外见到桃花林的惊异神情和一连串的心理活动,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

第二段写武陵人误入桃源仙境;先以数语描述发现仙境经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点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暗示定非寻常去处。及至通过小口狭道,写到"豁然开朗",又深有柳暗花明的韵致。进入桃源仙境之后,先将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诸景一一写来,所见所闻,历历在目。然后由远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来种作、衣着装束和怡然自乐的生活,勾出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有一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画面感。

第四段写重寻迷路;先写渔人在沿着来路返回途中"处处志之",暗示其有意重来。"诣太守,说如此",写其违背桃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接着写郡守和南阳刘子骥寻"桃花源"迷路未果,也再次从侧面突出了武陵人心中桃花源的美丽与神秘。

三、桃花源人内视角:平淡中见警策

第三段是从桃花源人的视角来写桃源人见到渔人的情景,描写了桃源中人的生活环境,衣着,待客之道,言语交流,平淡的言语之中其实处处透着桃源人的警惕之心。

首先描写武陵人误入桃花源,桃源人由"大惊"而"问所从来",接着写"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热情款待武陵人,还告诉武陵人他们是为了避免秦朝战乱,于是找个地方夺了起来,率妻子等人来此绝境,一代一代繁衍下去,现在居然都不知道外面是什么朝代了。"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到最后临别叮嘱武陵人"不足为外人道也"。整段写得情真意切,写出了桃源人的热情淳朴,作者巧妙地将"日常生活诗化",无时不刻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给人感觉就像真实的人物和场景一样。

但从桃源人的视角来看,他们是为了避免战乱才躲起来不愿与外人接触的,他们见到外人突然闯入桃花源,肯定会有警惕之心,这很符合逻辑,当武陵人进来之后,之所以刻意热情招待武陵人,其目的恐怕也不是那么简单的。几日后,武陵人走了,他们特意叮嘱,这里面的事不值得与外人说,可是武陵人出去后就将这事告诉了太守。他们其实早就已经知道武陵人以后会有什么举动,所以后来可能将桃花源迁走或是遮蔽了入口,让被武陵人做了标记的桃花源再也不被世人找到。

总之,陶渊明通过三个叙事视角,写出了桃花源的真实感,也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与传奇色彩,其构思之巧妙,让人击节赞叹。散文就像陶渊明的诗歌风格那样"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摆脱了当时流行的"雕琢绮丽之风"和玄言诗风,审美意蕴大大增强。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