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1 18:53 | 栏目:信息 | 点击:次
痤疮俗称青春痘、粉刺、暗疮,中医古代称面疮,酒刺,是由于毛囊及皮脂腺阻塞,发炎所引发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据学者们统计,在青春期男性有95%, 女性有85%患过不同程度的痤疮,所以大家称其为“青春痘”,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美容皮肤科的最常见的病种之一。
祖国医学早在《内经》时代已有称“痤疮”之记载,《素问.生气通 天论篇》曰:“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张介宾注曰:“形劳汗出,坐卧当风,寒气薄之,液凝为皶 ,即粉刺也,若郁而稍大,乃形小节,是名曰痤。”
王冰在《黄帝内经素问》注释中道:“时月寒凉,形劳汗出 ,凄风外薄,肌腠居寒,脂液遂凝,蓄于玄府,依空渗涸,皶刺长于皮中,形如米,或如针,久者上黑,长一分 ,余色白英而瘦(疑“痤”)于玄府中,俗曰粉刺,解表已,玄府谓汗空也。痤,谓色赤,脂愤内蕴血脓, 形小而大,如酸刺枣,或如按(疑“豌”)豆,此皆阳气内郁所为,待耎而攻之,大甚出之。
在中医看来,青春痘的出现与体内脏腑的失调密切相关。具体地说,引起青春痘的原因就是体内湿热。《皇帝内径素问 生气通天论》中有“高梁之变,足生大丁”的说法。意思就是说,如果一个人饮食不节,或吃过多辛辣油腻甘肥之物,足以导致疔疮。我们都知道,脾是可以运化水湿的,而油腻辛辣的食物会伤害脾胃,导致水湿内停,而久湿化热,湿热作用于皮肤导致排泄异常,就会出现青春痘。
通常好发于面部、颈部、胸背部、肩膀和上臂。临床以白头粉刺、黑头粉刺、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为主要表现,易形成色素沉着、毛孔粗大甚至疤痕样损害,影响美容,严重者可导致毁容,给年轻人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痛苦。本病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很重要。及时规范的诊治,可以避免或减少皮肤的损害。
古人也是会出现内分泌失调等症状的,所以也需要相应的祛痘美容治疗。古代中医一般讲究内调外养,虽然见效有点慢,但是根治不复发,这也是它最被人认可的地方。 给大家介绍一个来源于宋·《太平圣惠方》的药方,[成分]硫黄、蜜陀僧、乳香、白僵蚕、腻粉(轻粉)、杏仁各一两。[功效]治面上粉刺,令悦泽。不过三五日,甚效。[制法]杏仁汤浸去皮,研如膏。上药同研如粉,都以牛栈调,稀稠得所。[用法]暖豆浆水洗面,拭干,以药涂之。勿使皂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