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1 21:38 | 栏目:信息 | 点击:次
上个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2020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该报告指出:全球面临50年来最严重粮食危机,6.9亿人面临饥荒。
本次粮食危机的原因主要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又爆发了非洲蝗虫,以及新冠状病毒肺炎。
新冠状病毒肺炎的传播是人祸,而人祸是否能控制,完全取决于人类自己。
到目前为止,粮食作物产量还是主要看天气和气候。
全球气候的演变的主动权并不完全掌握在人类手里,所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人类面对的粮食问题是什么?这才是最重要的问题。
粮食问题必须要从长周期的观点看,才能看清楚。
粮食作物是植物的一种,只不过在漫长人类演化史中被人类筛选出来,并且从自然界的野生变成家养种植。
无论是野生的植物,还是驯化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就是阳光、水和二氧化碳。这三大要素才是控制粮食问题的关键。
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气温不断上升。
2020年7月9日
世界气象组织说,预报显示全球气温有20%的可能会升高1.5摄氏度,并且还将继续上升。
粮食作物最适合生长的温度是在30度左右,再加上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粮食想不丰收都难。
》人类总是以为自己很伟大,其实地球的命运仍然掌握在大自然手里。
对温度上升敏感的,还有大气环流的变化。
而大气环流又是带来降雨、引起干旱的主要原因。
中国的江南这一带处于北纬30度附近,在全球的地理环境中像这样一个纬度应该都是干旱或者半干旱的地区,比如说中东、撒哈拉沙漠以及美国的加利福尼亚等地。
中国江南潮湿多雨小气候的形成原因,完全是由于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碰撞,隆起了巍峨的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阻断了从东部沿海来的水汽继续向西运动的路径。
大量的潮湿空气聚集在长江的中下游,带来了丰富的降水,造就了江南鱼米之乡。
从“鱼米之乡”这几个字,我们就可以看出有鱼、有米。米是水稻种植出来的,鱼也是在水里游的,这说明水对于江南的重要性。
如果全球气候升温持续的话,从东边输送过来的水汽会更多,因为海洋的蒸发量会变大,也就是说江南地带的雨水会更加丰富。
今年,我们已经看到了长江中下游,以及钱塘江流域都在发洪水。
所以,造成中国江南地区粮食减产的气候条件不存在。
》由于降水线在北移,中国北方的粮食产量会增加。
包括新疆、甘肃,很多原本干旱的地区都降下了以前从来没有过的暴雨。
根据卫星图的统计,新疆、内蒙原本半干旱的荒漠地带,正以每年几十到100多公里的速度持续绿化。
而且,今年黄河竟然发了大洪水了,这说明黄河流域的降雨量在增加。而降雨量增加的直观后果,就是河套地区的植被已经开始恢复。
唐朝以前,中国的经济中心是北方地区。
这是降雨相关的粮食产量,对经济区域划分的直观表现。
而中国的经济带从北方向南方转移,本质原因上是由于气候因素的变迁。
北方因为进入小冰河期以后变得干旱少雨,植被退化、水土流失,最终造成了黄河成为了含沙量世界第一的河流。
最近三年,黄河流域的植被恢复相当于过去20年。河套地区长出了灌木和青草,而且还长出了一种喜阴喜水的植物~兰花。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
这是诗经里形容的黄河,那个时候黄河的水还是清澈的。
》按照目前的气候演变,黄河不久可望重现几千年前的清流盛景。
中国目前的耕地面积为22亿亩,以年均400毫米降水线分界。
降水低于这个数量,则没有耕种价值。
400毫米降水带每北移1公里,可耕地的储备就增加80~260万亩。
要知道我们国家现在的粮食产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和东部平原。
因400毫米降雨带北移,新增加的耕地储备大约在5~10亿亩(这个数字今后还会不断的扩大)。
如果能转化为耕地或者是牧场,即使按照西北高寒地区粮食作物慢熟的特点,也可以在中国粮食自主的问题上增加一个安全系数。大量的新增牧场饲养牲畜,丰富人们的肉食资源,降低中国整个社会平均的基尼系数。
在国外,中东地区的降雨不断的增加,导致了尼罗河很多原本断流的支流重新有了长流水。
今年(也可能延续到后年)的粮食危机问题,只是各种因素造成的短期局部问题。
必须要明确一个观点,只有全球平均气温下降,才会对粮食生产造成根本不可逆转的打击。其他都是毛毛雨。
当然,也有个别国家可能会受到全球升温的不利影响,主要是美国的北方、加拿大的南方五大湖地区。这些地区可能会因为降雨量增加而导致内涝水不能及时排出,最终变成盐碱地。
世界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粮食危机是出现在1350年到1850年小冰河时期。
1815年坦博拉火山爆发,火山灰遮挡了阳光,造成了次年的粮食大面积绝收,才引发了全球饥荒。
在目前的大气候下,不管人类如何折腾(除非大规模的核战争引起核冬天),不可能发生持续的粮食危机。但是局部的粮食问题会存在,所以中央提出了节约粮食的口号。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响应中央号召,节约粮食,但是也不必惊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