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 > 文章正文

我国公民有受教育的(“九年义务教育”是孩子的权利还是义务)

时间:2022-09-23 02:56 | 栏目:信息 | 点击:

我认为,“九年义务教育”是孩子的权利,但是并不意味着适用于所有孩子。在这里,我想先引用一段五味太郎在《孩子没问题,大人有问题》中关于学校的一部分观点。大师的观点不那么大众化,也许某些观点有点惊世骇俗,不过,作为借鉴,不妨一阅:


五味太郎在书中说:

■我查阅了相关书籍,关于学校的起源,有一种说法—学校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海盗为了训练海盗预备兵而建立的,也就是说,在历史上学校原本是为了强化组织力量而建的训练场所。虽然常有儿童教育专家针对学校与个体的平衡发表议论,但其实从一开始,学校中就不存在真正的“个体”。

学校中所谓的个体,只是作为组成组织的一个单位而存在的。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几岁读几年级的学龄划分也不会如此的机械统一,课程时间也不至于规定到几点几分开始这样细致,对于学生迟到也不会那么神经质。提升个人实力以便更好地为组织(即国家)效力,否则将会使国力衰弱,最终导致国家在世界的竞争中失败。日本社会之所以如此倚重学校,正是因为面对这种压力,想不出还有什么其他的办法。

■ 不是孩子自愿的,而是完全无视个体差异让孩子站队,对孩子做出区分,给孩子排名,这样的学校教育制度本身就是产生“欺凌”的根源。就像动物园里人为造出来的猴山,与自然形成的山完全是两回事。如今孩子们被毫无理由地集中到一起,在其中肯定会发生各种反应。因此出现欺凌、拒绝上学等问题一点都不奇怪,是很自然的现象。


(图中文字:虽然这么说显得不够谦逊,但教育孩子的确是我的使命。)

■ 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读到高一、二女儿初中读到一半,两人就都退学了。以我的经验,实际上这个社会并不是非要有学历才能生存,未来学历的重要性还会不断降低,我深切地感受到学校教育已不再是独一无二的保险了。我的女儿们毕竟拥有我这样一位父亲,所以学校的存在对她们来说只不过是可选的人生道路之一。如果她们觉得学校不适合自己,我也会很自然地接受,不会阻挠她们的决定。现在两个女儿都已经长大,乐观地生活着。我几乎看不到退学给她们带来了什么不好的影响,似乎上学与不上学都没什么关系。

■ 当时,我的二女儿把学校里普通的课程都放弃了,但因为喜欢烹饪的课程,所以偶尔还会去学校。她的校长是位很出色的教育者,曾对她说:“我们有义务知道你是否每天都过着健康的生活,所以你偶尔也要到学校露个面。如果你想学习,随时可以回到学校。”校长的这番话完全符合宪法的精神。因此天气好时,我女儿就会到学校问候一下,顺便报告一声。作为家长,我也告诉女儿她的确有义务这样做。除此之外,我还向教委提交了申请,告知教委“我的女儿很开朗,每天以适合她的方式学习,没有问题,请放心。”这样做了之后就不存在什么问题了。 但是现在 99% 的父母并不知道可以这样做,甚至连老师也有不清楚的。

果然如我所料,没过多久,我女儿的班主任就以“请体谅一下我的立场”“会给其他学生产生不好的示范作用”为理由,提出了一个奇怪的要求,要将我女儿不上学的原因处理为“病假”。或许在老师看来,我女儿不上学就会沦为将头发染成红色,在车站前吸着香蕉水的不良少女,让人摇头叹息“看看都成这样了”才对。然而我的女儿却开朗漂亮,骑自行车去买面包时,头上的马尾辫随风飘扬。这场景似乎很让老师下不来台。老师还提出,不来学校就罢了,但上学时间不要总在学校附近晃悠。唉,这个社会的人情世故,真是让人头疼。

■ 活到这个年纪,我深切地感悟到,所谓人生就是寻找自己的位置,我一直在寻找。我观察我的孩子,她们也是这样。有的孩子能够顺利地找到自己的位置,有的孩子则因能力不足而无法找到自己的位置。但是,每月拿点生活费的人生是靠不住的,自己的人生位置必须靠自己去探索。而在孩子寻找自己人生位置的过程中,需要帮助的时候,大人们能否助他一臂之力是胜负的关键。

“学校好像不适合我”,像这类有着清晰自我意识的孩子,他们能干脆利落地从学校里逃出来,自由愉快地生活。他们都在努力地寻找着适合自己的新位置。最近这样的孩子越来越多。

(图中文字:义理更胜于义务吧。)

引用完毕。

大家看过大师的观点有什么感受呢?《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张贵勇老师在提到五味太郎的两个女儿辍学的事情时曾说:“五味太郎能平静讲出看似很丢脸的经历,是其真实内心的写照,也让很多父母明白,最好的教育就是保护孩子的天性与兴趣,让孩子循着心中的方向,用自己的力量生长。”

所以,大家也不必纠结孩子上学时发生的那些问题了,有问题是正常的,不论孩子是否上学,我们家长能够提供给孩子的应该是一个心灵自由的空间,让孩子拥有自己的力量生长。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