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5 09:41 | 栏目:信息 | 点击:次
不是张家口人,但在张家口待过四年,现在再回忆口上生活,感觉就是:还好,还好!
初到张家口,是在十多年前的一个8月份下旬。
那时候,河北大部分地区都还有点热,也都还在穿着短袖儿,但在深夜从张家口南站下火车以后,我直接就被冻到浑身打哆嗦,太冷。
跑厕所穿上秋裤和外套,才算顺利挨过了初到张家口的第一个夜晚,但等到白天的时候,再穿外套就热到有点受不了了。
在河北,秋季昼夜有温差很正常,但张家口的昼夜温差明显是要大一些,中午穿短袖,上午和下午都要加外套,不加肯定受不了。
国庆节结束,十月份刚开始没几天的时候,宿舍里就有同学提醒我说:“你怕冷,抓紧去街上买条绒裤或者棉裤吧,要大降温了!”
我没当回事儿,心想:这才十月份,大降温怎么着也得到十二月份吧,哪儿用得着棉裤!
但到第二天早上,我肠子都差点悔青,天气突然就变了,冷风就跟针一样往腿上直戳,一条秋裤压根就张家口十月份的寒冷。
后来才知道,十月份的张家口已经有地方开始下雪了。那些地方在坝上,跟东北和内蒙一样冷。
也就是说,张家口的冬天在十月份就已经到来了,跟河北其他地方相比,至少是提前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虽然冬天特别冷,但张家口的供暖普遍都比较到位。住宿舍的话,也根本用不着填被褥,一条单被就能温暖过冬。
在张家口待四年,感觉那里的天一直就都是蓝的,几乎就没有见过半丝半缕的雾霾。
即使在夏天,遇上不太热的时候,也总能有一种“秋高气爽”的感觉。
天蓝是真的,空气好也是真的,但张家口也有挺大的一个糟点:春天的风沙比较大!
到张家口的第一个春天,我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不少人骑自行车的时候,都会在脑袋上罩一个食品袋,多少有点搞笑,也让外地人很难理解。
直到我开始在晚上出去跑家教,才突然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儿:张家口春天的风沙太大了,骑车走在路上根本就蹬不动,关键还有沙子直冲着你的脸部飞来,不往脸上遮点儿东西,根本挡不住那漫天飞舞的扬沙。
出去一个晚上,我就学乖了,没等谁教,自己就在兜里备上了一个大号的食品袋子。
PS:这是十多年前的事儿,现在的风沙应该没以前那么夸张了,毕竟一直在搞风沙治理。
十多年前,我们在学校一天五块钱就能吃饱、吃好,因为食堂的饭菜价格普遍都比较低:素菜五毛、八毛,荤菜一块、两块,一条鱼也才五块钱。
这价位,就跟在家里读高中的时候差不多。
到外面吃的话,两块钱能吃到一大碗拉面,两块钱能吃到一大份的炒莜面,四块钱就能吃到加肠加蛋的一碗板面。
吃便宜,在外面租房子也比较便宜。
暑假的时候,和同学一起留在张家口带家教,130块就租到了挺大的两间民房,还不收水电。
那时候,普通点儿的宾馆,房费50;小旅馆的话,也就10块。
当然,十多年前的物价普遍都比较低,张家口在整个河北也不能算最低,只是相对较低。
用“热情”俩字来形容,可能也不太准确,因为张家口人在性格方面普遍都比较内敛一些,咋咋呼呼的很少,朴实好客的的情况特别多。
记得有次周末到家住宣化洋河南的一个同学家去玩,进门没多久,他家就把院里的一只老母鸡给宰完炖上了,特别实在。
当然,张家口也不全是好人,碰上街面上四处溜达的“讨吃货”,我一直都是绕着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