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 > 文章正文

杨乃武与小白菜电视剧(发生在杭州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件,真的是一场政治博弈吗?最终结果是什么)

时间:2022-09-25 12:06 | 栏目:信息 | 点击:

大抵到王朝末年,人心不古,妖孽横行,冤案辈出,造成人间怨气直冲霄汉,惹得天怒人怨,终于引发一场大革命来彻底埋葬这旧秩序。

说是天道无常,其实都是人间惨祸。可是发生在晚清的这件案子,却在最后一刻迎来了正义。可是当人们在感慨说“善恶有道终有报”时,却发现,这个案子中当事人虽然侥幸得以苟活,却最终发现不过是又一次充当了政治斗争的工具。

不过,大清王朝终究还是大势已去,这奇案迭发正是应了那一句话:算来算去太精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公报私仇:杨乃武身陷囹圄

太平天国最终败亡,徒众星散,化入乡里,隐姓埋名。

有一女子名叫毕秀姑,原为太平军家眷,走投无路,辗转来到浙江余杭,给葛家做了童养媳。这毕秀姑颇有姿色,喜穿白衣绿裳,被乡野痞子无赖戏谑送绰号“小白菜”。她嫁给葛品连后,两人租住在杨乃武家的一间房子里。因此,杨乃武与小白菜过从甚密,杨乃武还经常给小白菜教书、认字,教她读经。时间一长,街坊邻里起了闲话,当时街坊中有“羊(杨)吃白菜”。

(小白菜:秀外慧中)

这杨乃武生于1840年,是浙江余杭县的乡绅,家里颇有资财,又有学问,中了举人,有了当官的资格。因此,他平时爱管闲事,喜欢抱打不平,为民伸冤,这大概也是他年轻气盛,总觉得自己有把刷子,有改天换日,为国为民的士子情怀。余杭知县刘锡彤曾为滥收钱粮、敛赃贪墨(晚清官场,贪腐盛行),被杨乃武联络士子上书举发,断了财路,因此心怀怨隙。

须知官字两张口,左右都是理,平民百姓无事不登衙门口。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杨乃武这般行径,早已入了这县太爷的黑名单,就差一张大网了。

这机会说来就来。

且说这葛品连不知何故,正当盛年竟得病暴死。由于死因蹊跷,谣言四起,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乡野痞子造谣生事,这葛品连的老母亲耳根子软,失了儿子,本就心神难安,听了这谣言就把这个案子上报给了余杭县衙。这县太爷刘锡彤得到报案,就带领着仵作前来勘察,一番检查之后,得出了中毒而死的结论。

羊吃白菜、中毒而死,这其中的逻辑很容易就能解释的过去,不是说十条人命九条奸嘛,这案子太容易破了——这杨乃武垂涎毕秀姑的美色,这毕秀姑不守妇道,两人勾搭成奸,使毒剂害死丈夫。

这就是现实版的《潘金莲与西门庆》哪!

刘锡彤当即索拿毕秀姑,带到县衙后,用了很多审讯手段,也没有让毕秀姑承认伙同杨乃武谋杀了亲夫。刘锡彤好不容易找到了杨乃武的把柄,如何肯轻易罢手?于是,酷刑挨个来上,料想一个小小妇人如何能抵得过大刑伺候?没多久,屈打成招的毕秀姑画押招认。

杨乃武被传唤到县衙,矢口否认,声称在案发前几日一直都在外地不曾返回,何来伙同谋杀之说?因为杨乃武有举人身份在身,刘锡彤不能用刑,得不到口供,因此不能定案。看到杨乃武无事,县太爷如何肯罢休?于是立刻呈报杭州知府公文,请求解除杨乃武的举人身份。

(杨乃武:屈打成招)

这杭州知府与刘锡彤原是老乡,彼此关照,很快批复。这县太爷在得到批文的当晚就取捉拿杨乃武,当夜严刑拷打。杨乃武知道与县太爷有仇隙,一旦承认作案,自己就死无葬身之地。这县太爷最终还是没有得到口供,可也不准备就此放弃,他把杨乃武解送至杭州府衙,上报给杭州知府陈鲁。这陈鲁与刘锡彤沆瀣一气,要把杨乃武问成死罪,再次大刑过堂。杨乃武屈打成招,被问成斩立决;毕秀姑伤天害理,问成了凌迟处死。

情深义重:家姊奔走喊冤

杨乃武的妻子和姐姐,虽是妇道人家,但也颇有主见,变卖田产,走动关系,在浙江府衙奔走喊冤,终于无果。杨乃武本想放弃,在姐姐的劝说下在狱中写了陈情状,到北京通过各种关系和渠道上访鸣冤,最后找到军机大臣翁同龢。翁同龢认为案件疑点重重,于是上报给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命浙江巡抚杨昌濬重新审理此案,并派监察御史王昕到民间私访。

很快杨昌濬审明了案件真相,但他为了维护同僚和众人的乌纱帽,仍然做了个葫芦僧,以“通奸谋命”回奏慈禧。与此同时,朝廷还委派了浙江学政胡瑞澜审理此案。胡瑞澜虽然知道案子有冤情,可是他的顶头上司就是杭州知府陈鲁,而且周围官员都被已被刘锡彤、陈鲁等收买,于是就以审理中公平中直,无屈打成招,无滥刑逼供,同意原判决上报。

慈禧通过几条线收到的信息都是一致的,因此就认下了这桩案子,可是此案却一直悬而未决。因为中国古代刑事诉讼,人命关天,除非是十恶不赦,没有皇帝朱批,得要到秋后才能处决。杨乃武的姐姐和妻子这次得到了杨乃武在浙江的仕途朋友们的援助,红顶商人胡雪岩听说杨家为上访已经倾家荡产,当场就给了200两银子。

于是,杨乃武的姐姐再次进北京鸣冤,得到了在京任职的浙江籍官员三十多人的支持。由曾在民间暗访,了解案件真相的监察御史王昕出头,再次上奏慈禧太后。慈禧太后这次才发现了事情有了不一样的进展,浙江籍官员借由此事已经抱团,对以陈鲁为首的非浙江籍的官员有了针对之意。

当年上海开埠已久,报社风气大盛,《申报》也对此案连篇报道达3年多,专题报道80多篇,这使得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已经成为当时的舆论关注焦点,很多政府官员都通过《申报》了解案情。同时,还有一些外国人也关注杨案进展,对清王朝屈打成招的法治建设提出了批评(类似于现在的人权提案)。

(慈禧:借力打力好手段)

1876年,距离案发已经3年有半,慈禧觑得良机,派刑部尚书桑春荣亲自审理。桑春荣调来了经验丰富的多名验尸官参加开棺验尸。葛品连的尸棺从余杭千里迢迢运至北京,桑春荣亲自主持验尸。验尸结果为,葛品连因病去世,并非中毒身亡。

至此,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终于大白于天下,沉冤得雪。各级参与审理此案的官员一律得到了严惩。慈禧太后连发数到懿旨,罪魁祸首余杭县令刘锡彤判流刑,发配黑龙江。浙江巡抚杨昌濬,浙江学政胡瑞澜,杭州知府陈鲁一律拔掉顶戴花翎,永不录用。其他人员或流放充军,或革职查办,前后多达100多名官员受到了严惩。

冰山一角:清廷压制湘系集团

如果把这件案子放在晚清的时局中去看,就更是耐人寻味了。很多人都认为,杨案是慈禧借浙籍官员打压湘军派系,被惩处的100多名官员都出身于原湘军体系,湘军在江浙一带的势力,遭到重大损失。

太平天国败亡后,兵强马壮,人数多达20万的湘军成为清廷肘腋之患。曾国藩放弃了割据东南称帝的冒险,选择了裁撤湘军。只是普通湘勇发了犒赏银了事,湘军将官就需要就近安置了。曾国藩作为两江总督,在湘军势力盘踞的江浙一带,安插了大量的湘系人马。这些人利益攸关,同气连枝,把持着清廷财赋之地,对朝廷的政策那是油盐不进,一直是清廷隐患所在。

慈禧太后曾明升暗降,将曾国藩调任直隶总督,委任非湘系的马新贻担任两江总督用来整顿江浙地方,结果没几个月竟然被刺杀在任上。在张汶祥刺马之后,清廷为查明真相,曾把他一双年幼儿女带到眼前,苦苦哀求,而张竟然也不为所动。

(刺马案主角:张汶祥)

所谓死士,不顾自身生死已经不易,如果连子女也不顾,那么其深仇大恨必有大于一身一家者,而此时的西北回乱的民族仇杀可能是一个很合理的解释。张文祥曾说过刺马是“为天下除一通回匪者”,如果联系到1870年马新贻遇刺之时,正是左宗棠西北平乱与回军决战的关键时期,时间上也耐人寻味。

湘军当然也能体察到朝廷的用心,为了保证自己的荣华富贵,湘军必须要制造战争需求,用以体现自身的价值,尤其是对高级将领而言,拥兵才能自重。可是朝廷历来都是“狡兔死,走狗烹”,此后的“海防”、“塞防”论,其真实缘由,也可能不全然都在粮饷上。实际上,在剿灭“粤匪”之后,湘军的实力派人物左宗棠就把目标盯住了西北的“回匪”,他早就着手收集关于西北地理物产风土人情的资料,为用兵做准备。

湘军要在西北用兵,需要江浙富庶之地掌握在自己手里,如此军费军饷的来源才能有保证。湘军领袖左宗棠任陕甘总督,督师在西北与回军作战,而回民马新贻却任两江总督,坐镇后方最重要的财赋基地,清廷这样的人事安排,难道不是有意为之吗?所以虽然清廷同意了左宗棠的西征请求,然而仅仅只给了200万两军费,其余的2000万两都需要左宗棠自己筹措,这些有地方上的协饷,有地方商绅的募捐,还有向上海洋行的借款。这些款项,当地封疆大吏的态度是积极还是应付,其实干系很大。

(左宗棠:引得春风渡玉门)

所以,如果有人以此来诱骗张汶祥,说马新贻白彦虎等勾结,加之以破坏平定回乱之名,为防止他在在筹款上碍事,应有可能的。左宗棠抬棺西行,万里长征,平陕甘,定青海,收新疆,消息传来,浙江巡抚杨昌濬赋诗赞颂:“大将筹边未肯还,湖湘弟子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在这个意义上,刺马案,湘军集团如是幕后黑手,那么就等于是将了慈禧一军,慈禧钦点曾国藩去处理马案,算是给了湘军最后的面子。当然,湘军在江浙尾大不掉,连朝廷的颜面都不管不顾,慈禧是记着仇的,只是缺少合适的报复时机。杨案的发酵,使得慈禧能够借助民意,借题发挥,把以杨昌浚为首的浙江官员100多人集体罢官,使湘军在浙江的势力大受打击,也算是报了当年一桩旧怨。

由于当时已是近代,办报之风甚盛,马案与杨案都成为了所谓奇案,很快就编排戏剧演出,大造舆论,民间议论纷纷。毕竟大家都不是傻子,经过这些奇案的斗争,湘军集团与清廷已经离心离德。到了甲午时,湘军已经基本旁观。到了庚子时,刘坤一则参与东南互保。到了辛亥时,湖北新军成了革命军的骨干,成为推翻清廷的主力。

(甲午战争:湘军已逐渐淡出)

当出狱之日,杨乃武目击毕秀姑奉懿旨,被押解尼庵削发为僧,自己虽保住了命,却已一身伤残,几为废人,连举人功名也不准恢复,不禁黯然自问:“我这冤案是昭雪了么?”

一曲冤歌传百年,长伴遗恨说青天!我大清,还有多少年?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文章